调查研究

浅谈我国无党派人士的历史发展轨迹

添加时间:2013/1/21 9:08:23  作者:佚名  文章录入:admin  阅读: 次
        市政协委员、息县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  徐泽林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今北京)隆重举行。这次会议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标志着统一战线在组织上的形成。从此,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亦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1989年12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多党合作既包括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与无党派人士的合作。1949年人民政协成立以来,广大无党派人士与各民主党派、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阶段,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履行职能、发挥优势,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为促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1、无党派人士的产生
     无党派人士是同有党派人士相伴而生的。我国的无党派人士是20世纪上半期伴随着政党或党派的产生而出现的。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之后几经变化,最终于1919年10月在上海改组成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国民党。1921年7月,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还先后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等八个民主党派。随着这些政党或党派的建立,无党派人士在我国也随之产生。
    2、无党派人士的历史沿革
无党派人士是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发展形成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般称无党派知名人士为“社会贤达”。如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决定“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共商国是”。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旧政协会议上,郭沫若、莫德惠等9位代表就是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出席的。全面内战爆发后,“社会贤达”发生了分化,郭沫若等人积极反对内战,参加了反蒋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与解放区斗争相配合的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莫德惠等人依附于国民党,参加了伪国大和伪国民政府,败坏了社会贤达的声誉。因此,“社会贤达”这个称谓为不少民主人士所反感。
    1948年4月30日,在中国人民革命行将取得全面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发布著名的“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口号的发布成为创立人民政协、建立新中国的动员令,立即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响应和拥护。5月5日,郭沫若等无党派知名人士致电毛泽东主席,以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的时候,为了与以往的“社会贤达”相区别,最先使用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并得到中国共产党的肯定。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新政协会议上,专门设立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郭沫若、马寅初、张奚若、李达、周谷城等12人就是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参加会议的。在这一历史阶段,无党派民主人士是对没有参加任何政党组织而又具有民主运动历史的知名人士的称谓,它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城市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中有代表性的爱国民主分子以及一小部分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爱国分子的代表人物。
由于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老一代无党派民主人士的陆续谢世和新一代无党派人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多种称谓并存的局面。除了继续沿用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以外,主要有无党派人士、无党派爱国人士、无党派知名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等称谓。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央统战部加强了对无党派人士工作的研究,于2000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意见》,正式规范了对无党无派人士的称谓,明确对无党无派人士群体称无党派人士,对无党派人士中的代表人物称无党派代表人士。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正式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改为无党派人士。2005年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正式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改为无党派人士界别。
     3、无党派人士的界定和特征
     中央2005年5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对无党派人士作出明确界定,指出“目前,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
     无党派人士的基本条件是:在社会上有较高声望和影响,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以及具有无党无派身份。具体说来,新时期无党派人士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具有无党派身份。这是无党派人士的首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即并不是只要具备了无党无派身份,就是无党派人士。二是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具有一定社会影响。无党派人士所从事的活动具有政治性,在所联系群众中要有影响力和代表性。三是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的素质。这是由无党派人士的社会基础决定的。无党派人士的社会基础与民主党派相同,即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无党派人士是以知识界党外专家学者为主,主要分布在科学技术(含社会科学)、教育、文化艺术、医药卫生、大中型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以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领域。四是具有统战工作对象身份。无党派人士不等于无党派群众,广大无党派工农基本群众,尽管他们在统一战线中居基础地位,但从来就不是统战工作对象,当然也就不能称之为统一战线意义上的无党派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是无党派人士中具有代表性的人士,统战部重点是做无党派代表人士的工作。
    总之,中央2005年5号文件为切实做好无党派人士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为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作用指明了努力方向。
    4、无党派人士与中共的关系
    无党派人士历来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很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无党派人士同各民主党派一起,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患难与共、并肩战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历来重视发挥无党派人士的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党派人士忧国忧民,凭着自己的社会声望和政治影响力,影响或带领着一大批志士仁人积极投身于人民民主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一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政权中,无党派民主人士李鼎铭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并在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中提出了“精兵简政”的著名建议,得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评价和采纳,毛泽东同志把这件事写入著名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始终领导着一支文化大军的郭沫若是民主革命时期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参加国家的各项社会政治活动,踊跃投身各方面建设事业,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郭沫若、马寅初、张奚若、梁漱溟等一大批无党派民主人士,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在我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无党派民主人士马寅初秉忠直言说“人口”,他在1957年提出“新人口论”,指出“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愈难解决”,必然引起一系列矛盾,“拖住我们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使我们不能大踏步前进”。马寅初为此受到长达20年之久的错误批判,但他的这一建议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并被采纳。“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现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程思远、巴金和阿沛·阿旺晋美等无党派民主人士在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参与改革开放事业,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贡献力量。例如,无党派代表人士袁隆平培育出了超级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联合国粮食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为新一代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
    5、无党派人士的地位和作用
    无党派人士历来是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对象,是我国政党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国多党合作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就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进行了专门的阐述,提出要鼓励和支持无党派人士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意见》明确规定,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国家和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符合条件的可以担任正职。2007年9月以来,根据中央统战部的指示精神,全国各地以学习袁隆平同志先进事迹为契机,在无党派人士中开展以“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题的政治交接教育活动。无党派人士主题教育活动取得丰硕成果,有效推动了无党派人士服务大局和素质提升,有效推动了无党派人士队伍建设和工作机构建设。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非中共干部培养选拔迈上新台阶。据《中国统一战线》2009年第9期《大道》一文报道,目前,全国党外各级人大代表18.7万名,党外各级政协委员37.8万名,县处级以上党外领导干部3.2万名,30个省区市政府有党外副省长、副主席、副市长。2007年12月,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的无党派人士陈章良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无党派人士陈竺继民主党派成员万钢担任国务院科学技术部部长之后,于2008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陈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任国务院部委正职的无党派人士。
    无党派人士是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他们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于网站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录

主办:信阳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地址:河南省信阳市行政中心九号楼9702室  电话:0376-6366590
豫ICP备12021226号  技术支持:品品在线